在 GCP 這個領域裡,最常見的職位就是所謂的「雲端架構師」(Cloud Architect)。
主要就是根據客戶或主管的需求,在雲端上尋找合適的產品,
建立一個可以運作應用程式和系統的雲端環境,
然後交付給使用的單位,之後會做相對應的技術移轉或是教育訓練,
最後進入維運階段做系統的監控、資安防護或者是故障排除、
技術支援等等。
這樣還只是粗略的說明,接下來以目前台灣的產業環境來說,GCP 的工作還可以分成3種類型:
一、 雲端工程師 (Cloud Engineer)
這種工作類型其實是 MIS 部門的職缺,每一間公司都固定會有的職位。
MIS 俗稱網管,負責全公司所有資訊應用的需求,
小到修電腦、接網路線、設備採購汰換,
大到導入資訊系統、建置機房等等, 通通包含在內。
由於最近公有雲的需求出現,對原有的 MIS 人員來說,
就是多了一個要做的事情,多了一份責任。
通常在省錢的情況下,
公司會要求既有的 MIS 人員去學習雲端的相關技術。
如果是比較有規模的公司或者是有專業分工的公司,
就會新增專職的雲端架構師來支援,畢竟 GCP 不是一塊蛋糕 (A piece of cake)。

既然這工作是從 MIS 延伸出來的,
工作內容就包含像是開機器給 RD 或廠商來部署應用程式、
設定雲端連線印表機、資料備份到雲端 (Cloud SQL、Cloud Storage、BigQuery)、維運監控雲端的主機等等。
如果公司要使用混合雲的話,還會再使用 Cloud VPN 或者是 Cloud Interconnect,
前者透過地端的網路設備來建立加密連線到雲端,
後者則是直接找廠商建立一條實體線路,直接從內網通到雲端。
另外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使用微軟相關的產品,
例如 Windows AD (Active Directory) 去做人員的帳號管理、
身份驗證和權限控管等等,在Google雲端上面其實也有 AD,
你可以建立 Windows Server 的 VM 來升級網域控制站,
也可以使用代管的 Managed AD,
因為是代管的,比較不用維護機器,也不太需要擔心它掛掉。
但 AD 的管理也是博大精深,通常會請 GCP 的經銷商來幫忙,
或是乾脆用 Azure 比較快,微軟的經銷商應該很樂意。
通常這種職位要看公司分工,看你是否專門做 GCP,
還是其他 MIS 的工作都要管,例如有人電腦中毒或不能上網,
是不是都要管,那這樣的話,工作起來會比較沒有成就感,
比較適合偏好安穩工作的人。
如果公司分工較細,而且不斷有新系統要部署到雲端,
那就比較容易接觸到各種 GCP 的細部設定,
例如公司在做促銷活動,怎麼設計一個快速 Autoscale 的架構,
或是被 DDoS 攻擊而不被打掛,比較有挑戰性,但也比較有趣。
薪水的部分,真的很看公司,如果是中小企業,成長幅度有限,
不過因為預算限制,可能會找新鮮人進來做,
而且 MIS 可能就3~4位,想要往上爬就是等資深的離開,
畢竟是穩定的工作,流動率不會太高。
如果是大公司,就看整體公司營運狀況,
能力好得到主管提拔,如果能力尚可的話,就是靠獎金來衝向年薪百萬。
二、雲端 DevOps 工程師 (Cloud DevOps Engineer)
這種工作類型就是 DevOps 工作的延伸了,
主要是配合公司開發部門的需求,
將原有的 CI/CD 流程建立在雲端上面。
從 RD 人員將程式碼提交之後,觸發後面一連串的動作,
例如執行自動測試、建立容器映像檔、或者自動打包成可以部署的形式。
這份工作通常會要求你會寫程式,或至少懂一些程式概念和軟體開發流程,
這樣才比較好跟 RD 溝通,所以通常會需要有一些工作經驗,
才能得到這份工作。
至於會使用到的 GCP 產品,
包含 Source Repository、Cloud Build、Cloud Run、GKE、
Artifact Registry、Load Balancer 等等。
而通常 DevOps 工具不會全部在 GCP 上,
還是會搭配很多第三方工具:Github、Gitlab、Grafana、Prometheus、Jenkins、Terraform等等。

這種職位的需求比較會在新創公司發生,或者是大公司的開發部門,
因為設有這種職位的公司,整個系統程式就是賴以維生的金雞母,
會很注重整個應用程式的開發流程和維運,
如果程式發生了什麼問題,會很需要你幫忙判斷,
問題出在整個流程中的哪一個環節,
是在開發環境就有問題,為什麼開發時沒有發現?
是到正式環境才出問題,為什麼?是因為兩個環境不一樣嗎?
還是環境一樣,但正式環境流量比較大,所以產生的是效能問題?
你可以把整個 DevOps 領域的各項工具玩得很熟很深,
是比較專注的一份工作,做得好算是蠻容易再跳到更好的工作,
薪水的成長幅度也高,年薪百萬不是問題。
三、解決方案架構師 (Solution Architect)
這種工作類型會出現在 GCP 經銷商或是系統整合商,
會根據各種客戶不同的需求來建置雲端架構,
有些客戶只要開機器和資料庫,有些客戶也要 CI/CD,
有些客戶可能要做大數據的分析或是 ETL,有些客戶可能想做 AI,
還有的客戶想要從 M365 移轉到 Google Workspace 等等。
所以會碰到 GCP 各式各樣的產品,對於學習新東西有熱情的人來講,
會是一份不錯的工作,因為每一項產品都有機會接觸得到,
如最近正夯的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你也可以拿出來侃侃而談,跟人炫耀,算是一份跟得上時代的工作。
當然自己基礎能力要夠,才有辦法應付各種領域。
有些公司可能會再細分,例如再切出一個資料架構師,
來專門處理大數據分析或 AI 的應用。
因為 GCP 的發展太快了,東西推陳出新實在是來不及學。

除了接觸的產品很多元之外,
工作包含跟客戶談需求、設計並建立雲端架構、交付客戶和技術移轉,
甚至還有後續的技術支援等等。
看公司的政策,如果有前售前售後分開的會比較好。
因為都是在跑新客戶,做新的案子,能力跟不上很容易會撐不下去,
算是流動率很高的職位。
也因為如此,公司比較願意裁培新人,
當然剛開始就不會給太高,不過案子一件又一件地進來,
很容易看出每個人的潛力。
誰學得快?誰做案子總是得到客戶肯定?
誰的案子一直出包?
很快就會分出高下,表現好的就很有資格爭取較高的薪水。
如果是 GCP 的經銷商,通常會跟 Google 原廠的人一起合作去服務客戶。
或是成為研討會的主講人,如果表現得好,
也許有機會得到原廠的人的推薦,得到面試機會。
當然也必須透過一連串的面試僱用流程 (據說是出名的久),
對了英文還要很好,但如果上了,薪水真的三級跳。
雲端工作職務比較
這裡把 3 種工作類型整理如下表給各位參考:

總結來說,雲端工程師就是 MIS 在雲端的延伸,
所以工作特性大同小異,如果比較傾向安穩工作的人比較適合,
不過有個優點是,公司是甲方,有問題叫代理商來處理,
講話比較大聲,而且公司越大,廠商越配合,甚至原廠都可以叫來。
而雲端 DevOps 工程師也算是原本 DevOps 的雲端延伸,
但是在雲端上的彈性比較靈活,可以把 CI/CD 流程做出更多變化,
能夠對這一塊比較專精,但如果系統已趨於穩定狀態,
工作會比較單調無聊,除非自己願意一直去探索所有 CI/CD 的可能性。
解決方案架構師則是從開機器、負載平衡、
資料庫、大數據、AI 或 Google Workspace 都會碰到,東西非常多。
接觸的客戶需求也千奇百怪,需要不斷學習新東西,比較有挑戰性,
但也比較有趣,跟得上時代,做得好有機會得到 Google 面試機會,
或跳槽到其他不錯的工作。
以上給各位參考,如果各位有喜歡這方面的工作或是要轉職,
想快速學習 GCP 的話,可以考慮我的課程如下: